梧桐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全国名老中医刘启廷伤寒论阳明腑证四方
TUhjnbcbe - 2021/8/14 2:35:00
程少为在哪里出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953920294540497&wfr=spider&for=pc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从事中医事业70年,善用经方。现将刘启廷临床运用《伤寒论》阳明腑证四方的应用经验介绍如下。

大承气汤

《伤寒论》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辨证要点:不恶寒,潮热,大便难,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腹满腹痛,拒按,或绕脐痛,舌苔干*,或焦燥起刺,脉沉迟或沉实有力。证属燥热实邪结聚,痞满亦甚。

药用:大*12克,厚朴15克,枳实9克,芒硝9克。上药加水毫升,先煮枳实、厚朴,取毫升,内大*,煮取毫升,去渣,加芒硝,分温服,得下之,余勿服。

方解:方中酒大*清热泻火、推陈致新;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两药配伍具有清热通便之功。厚朴苦辛温,行气散满消胀;枳实苦微寒,破气宽中消痞,二药相伍,具有破气消滞之功。全方相辅相成,具有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之功效,用于实热结聚、痞满燥热俱重之阳明腑实证。在煎煮方法上使用先煎厚朴、枳实,去渣后再入大*,有利于大*有效成分的集中发挥,芒硝最后溶入后服,不便再服,便通停服。

张某,男,48岁,于年10月15日就诊,以突发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诊断为肠梗阻急症收入住院治疗,邀中医会诊,刻诊见患者呈急性病容,主诉腹胀腹痛拒按,伴有烦躁呕吐,大便多日未解,查见舌干红,舌苔*燥,脉沉实。辨证为热结燥实,腑气不通。急用大承气汤治疗。药用大*15克,厚朴15克,枳实9克,芒硝12克,如上法煎煮。因患者腹胀较重,西医予鼻饲减压,故注药前先抽出胃内容物,再注入中药药汁毫升,2小时用药1次,连续给药4次后,患者感觉腹部略有松软,疼痛减轻,仍未排便;次日又煎上药1剂,继续2小时用药1次,2次后矢气出、大便通,腹胀腹痛渐消失。后以流质饮食调养,3日后出院。此方应用,关键在于选准病例,凡是症见剧烈疼痛、痛不可忍,伴血压下降者,属绞窄性肠梗阻,极易引起肠坏死,非手术不可救治。对于一般性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拒按、呕吐、便结不通,属燥热结实、腑气不通者,皆可使用承气汤治疗。服用承气汤必须少量多次连续服用,可取速效。

小承气汤

《伤寒论》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辨证要点:潮热汗出,腹胀满,大便硬,舌苔干*,脉滑。证属痞满气滞为主,实邪结聚较轻。

药用:大*12克,厚朴6克,枳实9克。上药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渣,分2次温服。初服当大便,不尔者尽饮之,若大便者,勿服之。

方解:本方为大承气汤去芒硝,减半厚朴、枳实用量,大*量不变。方中大*具有清热泻火,推陈致新之功,厚朴、枳实破气消滞。用于治疗轻型的阳明腑实证。三药同煎,分温再服,大便通即停服。不大便则再继续服,意在泻热除满。小承气汤是治疗热病后气阴两虚、余热未尽、腑气壅滞的常用方剂。

王某某,男,45岁。于年8月16日就诊,自述因流行性出血热经住院治疗痊愈,出院后仍有潮热出汗,口干舌燥,胸腹胀痛,大便不通,刻诊见舌红苔少,脉虚数。辨证为余热未尽,腑气壅结。方用小承气汤治疗。药用大*12克,厚朴6克,枳实9克。水煎,分2次服。服药1剂后,排便2次,腹痛腹胀消失,仍有潮热出汗,口干舌燥,证为气虚津伤,方用益气增液汤治疗,药用*芪30克,西洋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20克,*精30克,玉竹30克,炙甘草10克。服用5剂后,自觉身体轻松,口内润泽,舌淡,舌苔白,脉缓和。再予*芪、西洋参、麦冬、甘草水煎代茶饮。在服用此类方剂时,应遵循便通即止的原则,不必过度通泻,以防伤阴耗液,后期可给予益气滋阴之剂,以恢复正气。

小承气汤与《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厚朴大*汤药味相同,只是剂量不同,治疗三种不同的疾病。小承气汤以大*为君,荡涤肠胃而去燥屎;厚朴为臣,行气散满;枳实为使,破气导滞,不令大泻,以微和胃气。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君,行气散满;大*为臣,荡涤胃肠,取其下行力峻,走而不守;枳实为使,破气导滞。厚朴大*汤以厚朴、大*为君,荡涤胃肠以行水,枳实破气为使,功在顺气行水。小承气汤重在泄热通便除燥屎;厚朴三物汤重在行气消胀除腹满;厚朴大*汤重在顺气开胸泄水饮。

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辨证要点:蒸蒸发热,心烦,谵语,腹胀满,不大便,舌红,舌苔*燥,脉滑数或沉实。证属燥热实邪初结胃肠,痞满不甚。

药用:炙甘草6克,芒硝9克,大*(酒洗)12克。上药以水毫升,煮二物至毫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方解:方中大*苦寒,酒洗,除了清热泻火外,还有推陈致新之功;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甘草甘平和中,以缓药性,使攻下而不伤正。三药同用具有泻热润燥、软坚通便之功,通过泻大便,达到清热润燥的目的。调胃承气汤可治疗外感热病,入里化热,耗津伤液,形成燥实内结胃肠,但痞满不甚的病症。

李某某,女,45岁,于年2月21日因身热汗出、腹满、大便难就诊。自述5天前因感受风寒,出现恶寒发热、咽喉肿痛,经对症治疗,外感症状虽缓解,但复现腹部痞满不舒,身热时时汗出,口渴,心烦,大便3天未解,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证属燥热内结,胃气不和。治宜和胃下气通便。方用调胃承气汤。药用炙甘草6克,大*6克,芒硝10克。服药1剂后身热汗出消失,腹胀减轻,通便2次,再服1剂,泻下粪块多量,腹胀、心烦皆除。本病为热初传腑,太阳表证已解,而出现蒸蒸发热、腹满、便干等胃热壮实之候,此时邪热初传阳明胃腑,可用和下之法,使胃肠热势下降而病除。

麻子仁丸

《伤寒论》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辨证要点: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证属脾阴亏损,肠胃干燥,里热未清。

药用:麻子仁30克,芍药15克,枳实15克,大*15克,厚朴15克,杏仁15克。上药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10丸,日3服,渐加,已知为度。

方解:方中厚朴、大*、枳实为小承气汤药物成分,清泄胃热,以抑“胃强”;麻子仁滋阴润肠,芍药养脾阴,杏仁润肠,共扶“脾弱”。此外,厚朴、杏仁二药相协,还能肃肺利气,有助燥结下行。诸药合用,使胃热得泄,脾津渐复,脾约得解,津液四布,二便遂正常。麻子仁丸可治疗热结实证下后失于调养的便秘之人。

乔某某,男,70岁。于年6月3日因大便1周不行来诊。主诉素有便秘,3个月前因腹部痞满胀痛、大便干结,经服用泻下剂后,便通胀除。但停药后上症复作,如此一来,服药则便泄,停药则便塞。特求助于中医。来诊述大便多日难排解,伴心烦,口干,脘腹痞满,刻诊见患者形体消瘦,活动自如,舌质红,舌苔*,脉细涩。证属胃强热结,脾弱阴亏。治宜滋阴润燥,泄热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加味。药用麻子仁60克,生白芍30克,大*15克,厚朴30克,杏仁30克,枳实30克,生白术60克,生山药60克。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日服3次,每次10丸,随饭服下。服用1剂后,大便每日1行,但仍有干结,依上法又连续服用3剂,3个月来排便基本正常。后嘱其饮食调理。

麻仁丸证与承气汤证不同,前者为太阴脾病,是脏病,阴亏之虚证;后者为阳明胃病,是腑病,阳盛之实证。前者脉细涩,为经常性便秘,不大便10日无所痛苦;后者脉细数,潮热出汗、谵语、腹部满实坚痛不大便。总之,无论整体症状与局部症状,后者均较前者为重。

阳明腑证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因此,张仲景针对这些情况订立了和下、轻下、重下、润燥等不同的方法,主要以邪正的盛衰、热结的轻重来作为判断标准。如临床医生都能依据这一标准治疗,那么临床中就不会再发生误下、失下的种种错误。(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医院刘启廷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刘荔)

推荐阅读

妇科经典课程——龙江韩氏妇科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韩延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小青龙汤辨治过敏性鼻炎

《*帝内经》运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构建运气理论

国医大师贺普仁治疗腰腿痛用穴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名老中医刘启廷伤寒论阳明腑证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