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又称瓢儿果、桐麻豌,是梧桐科植物梧桐的成熟种子。《中药大辞典》详细介绍了其药用来源和形态。梧桐子的原形态为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干直挺,枝肥壮,树皮青色且平滑。单叶互生,呈~5掌状深裂,叶片长15~0厘米,宽11~0厘米,基部心形。果实为蓇葖果,成熟前心皮裂成叶状并向外卷曲,种子4~5粒,球形,生于心皮边缘。花期在6~7月,果期则延续至8~10月。
在季节上,梧桐子在秋季采摘成熟使用,人们会采摘果枝,打落种子并晒干,然后密贮于干燥处以防蛀虫。其形态上为球形,大小类似豌豆。
化学成分与性味特点梧桐子的化学成分丰富,包含脂肪油、灰分、粗纤维、蛋白质等。同时,还含有咖啡碱及苹婆酸等成分。在性味上,梧桐子呈现出甘甜且平和的特点。《纲目》记载,梧桐子味甘,性平,且无毒。《本草再新》则指出,其味道苦辛,性质温和,同样无毒。
在归经方面,《本草再新》提出梧桐子能入心、肺、肾三经。
功能主治与用法用量功效与应用关于功能主治,梧桐子能顺气、和胃、消食,常用于治疗伤食、胃痛、疝气以及小儿口疮等症状。《纲目》中记载,梧桐子可治疗小儿口疮,其方法是与鸡蛋一同烧存性后研成粉末涂抹。梧桐子还具有润肺和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来敷治烂疮,具有收口生肌的作用。
此外,广州部队的《常用中草药手册》中提到,梧桐子还能健脾消滞。梧桐子的多种功效使其在治疗胃脘疼痛、伤食腹泻、疝气、须发早白以及小儿口疮等症状上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用法与用量在用法和用量上,内服时可以煎汤或研末,每次1~钱;外用时,可以将煅存性的梧桐子研末后撒在患处。梧桐子的内服外用有明确的剂量和方法,不仅可以煎汤服用,也可以外敷处理病症。其临床应用包括:治疝气,将梧桐子炒香后剥壳食用;治伤食腹泻,将梧桐子炒焦后研成粉末冲服;治白发,可以取梧桐子、何首乌、黑芝麻和熟地一同煎服。
这些应用方法和剂量建议在使用梧桐子时提供了清晰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