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金匮肾气丸并不是肾气丸
TUhjnbcbe - 2025/1/20 18:56:00
治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肾气丸与金匮肾气丸的区别

在探寻经方研究的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深入剖析其历史脉络,如细丝剥茧般,逐步解开经方研究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谜团。这不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为了探寻未来的方向,以期实现经方研究的根本性调整和提升。在中医的浩瀚宝库中,有一部熠熠生辉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其中所载的“肾气丸”,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医学的星河之中。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金匮肾气丸”时,却会发现它与“肾气丸”虽名字相近,但实则有着微妙的差异。“金匮肾气丸”并非简单的名称转换,而是基于《金匮要略》中“肾气丸”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深入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的新的方剂。它继承了“肾气丸”补肾益气的核心功效,但在药物的配伍、剂量的调整等方面,都做出了更为精细的考虑。这种精细的调整,不仅使得“金匮肾气丸”在疗效上更胜一筹,也体现了中医“因人施治”、“因时制宜”的治疗理念。因此,当我们谈论“金匮肾气丸”与“肾气丸”的不同时,实际上是在探讨中医经方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在探寻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探寻,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肾气丸的四大突出特点

肾气丸,这剂源自医圣张仲景的千古名方,首见于《金匮要略》之中,其药物配伍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其组成成分,干地黄为君,主补肾阴、填肾精;山茱萸、山药,补肝肾、敛元气,温补脾肾之气,此为“三补”。而茯苓、牡丹皮、泽泻,则分别负责淡渗泻湿、清泻相火、利湿泄浊,形成“三泻”。这三补三泻,相辅相成,犹如天地阴阳之和谐,补泻结合,恰到好处。更为精妙的是,方中仅少量的桂枝、附子(炮),它们如同微火般微微燃烧,既不过于猛烈以致燥烈,也不失其温热之力,以温阳化气,使得肾气丸的温补之力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显燥烈之弊。这正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真义所在。此理念如同古人所云“阳生于阴”,寓示着在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肾气丸的配伍,正是对中医阴阳学说的深刻体现。它告诉我们,在补阳之时,不可忘记补阴,因为阴是阳的基础,阳是阴的升华。正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肾气丸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它用其独特的药物组成,为我们揭示了中医阴阳学说的奥秘,也为我们提供了治疗肾阳虚引起的各种“阳虚则寒”症候的良方。

《金匮要略》论肾气丸方证原文

①《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载:“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其药物组成为:干地黄,山萸肉、薯蓣,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炮)。

②《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载:“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肾气丸方: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炮)。

③《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载:“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④《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载:“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上述《金匮要略》的五个不同篇章分别论述了“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肾气丸”的临床运用。这三个方剂所含药物均由干地黄、山药(在崔氏八味丸中称薯蓣)、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炮)组成,药物配伍剂量、功效等也完全相同,属于“同药异名”或“异名同药”的三个方剂,即“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肾气丸”实际上是同一个方剂的不同名称。

在《金匮要略》这部古代医家的瑰宝中,我们不难发现“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与“肾气丸”这三种方剂,它们皆以治疗肾阳虚证为主旨。其中,肾气丸更是独树一帜,专攻肾阳虚证所致的四大病证:一者,它针对的是那些因肾阳虚而引发的虚劳腰痛,患者少腹拘急,小便不畅,如同冬日冰封,难以流淌;二者,对于消渴症状,即现代所说的糖尿病,肾气丸亦能应对自如。患者虽口渴饮水多,但小便却异常频繁,仿佛饮一溲一,肾气丸则能温化肾阳,使之调和;三者,面对短气有微饮的患者,肾气丸亦能施展妙手,使其气息顺畅,痰饮自消;四者,妇人转胞不得尿,更是肾气丸的专长,它能助力女性患者恢复正常排尿。肾气丸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温肾化气,如春风吹拂大地,使得人身津液四布,如同春雨滋润万物,从而使小便自能恢复正常。然而,市面上众多药品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笔者曾在网上遍寻名为“肾气丸”的中成药,但发现昕泰生技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肾气丸”,其药物组成却并非纯正的“肾气丸”,而是添加了牛膝、车前子,实则更接近“金匮肾气丸”的配方,故而我们应当仔细甄别,以免误用。长期以来,关于“金匮肾气丸”与“肾气丸”的误解如同迷雾一般笼罩在中医药学界的上空。众多专家学者,甚至权威辞书如李经纬主编的《简明中医辞典》(修订本)在年出版时,都错误地将“金匮肾气丸”与“肾气丸”视为同一药物。辞典中明确指出:“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进而强调“金匮肾气丸即肾气丸”,这一说法显然混淆了两者的本质区别。然而,在张家玮和鲁兆麟合著的《金匮肾气丸方义探讨》一文中,虽然正确地列举了金匮肾气丸的别名及其药物组成,但仍旧错误地指出金匮肾气丸与《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药物组成相同,这无疑加深了误解。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名方》更是直接将“肾气丸”与“金匮肾气丸”划上等号,并错误地将其归于《金匮要略》的方剂之中。书中所述的药物组成虽与《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相近,但细微之处却大相径庭,这种简单的等同化处理,无疑是对中医药学严谨性的一种忽视。在此,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明确“金匮肾气丸”与“肾气丸”虽同为补肾良药,但在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容混淆。

“金匮肾气丸”不是“肾气丸”的文献依据

古方“肾气丸”,乃是医界巨匠张仲景呕心沥血之作,被世人誉为“医圣”,首次载入《金匮要略》之中,成为现代《方剂学》中温补肾阳、治疗肾阳虚(证)的典范方剂。然而,我们不能仅凭其源自《金匮要略》就轻率地称其为“金匮肾气丸”,更不可混淆概念,认为“肾气丸”等同于“金匮肾气丸”。明·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详细记载了金匮肾气丸的配方:怀熟地黄、白茯苓、牛膝、肉桂、泽泻、车前子、山茱萸、山药、牡丹皮、大附子(炮)。其制备过程更是讲究,需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细末,再以炼蜜调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服用时,需空心米饮送下,晚间还需配以补中益气汤,以增强疗效。龚廷贤的另一部著作《济世全书》也提到了金匮肾气丸,它主治脾肾虚寒、腰重脚肿等症状,对于因治疗不当而元气受损的病情,非此药不可救治。配方与《寿世保元》中所载完全一致。而在明·赵献可的《医贯》中,金匮肾气丸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被称为藏于金匮玉函的秘方。然而,赵献可在提及“金匮肾气丸”时却犯了错误,他认为该方来源于《金匮要略》,实则《金匮要略》中并无“金匮肾气丸”之名。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进一步强调了金匮肾气丸的重要性,指出该方对于治疗脾肾阳虚、小便不利、腰重脚肿等症状有神奇疗效。其配方与龚廷贤的《寿世保元》完全一致,制备方法也详细记载,可见其严谨与精细。

谈及“金匮肾气丸”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方药,我们不得不追溯其历史渊源。它最早被南宋医家严用和收录在《济生方》(亦称《严氏济生方》)中,名为“加味肾气丸”。这一方剂,如璀璨的星辰在医药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其药物组成之精妙,犹如天工开物,融合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附子、官桂、车前子、川牛膝等十味药材。而“金匮肾气丸”并非凭空而来,它实际上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的“肾气丸”基础上,增加了车前子和牛膝,由严用和首创并赋予其新的名称——“加味肾气丸”。这一变化,如同在经典之作上增添了华美的乐章,使得其疗效更为卓著。因此,我们绝不能将“金匮肾气丸”与“肾气丸”混为一谈,它们虽名相近,但实则相差甚远,无论是药物组成、功能还是主治,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方便记忆,人们通常将“金匮肾气丸”形象地称为“牛车肾气丸”,这样的命名既富有趣味性,又易于传播。另外,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济生肾气丸与金匮肾气丸,尽管在药物组成、功能、主治上完全相同,但它们的名称却有所不同,堪称“异名同药”的中成药。这两个方剂如今仍在生产中,它们是否属于重复生产同一种药,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商榷的问题。在中医药的宝库中,这样的现象或许并不罕见,但每一次的挖掘和探讨,都能为我们带来更深的认识和启发。

#深度好文计划#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匮肾气丸并不是肾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