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www.znlvye.com/m/大千世界,总有一些事情扑朔迷离,诚如曹雪芹所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有些事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如果没有洞若观火的功底,往往难以洞察真相。即便在中医界也是如此,总有一些疾病,寒热错杂、真假并存,但凡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的医者大多是束手无策的,因为这些情况,就已经步入了疑难杂病的范畴。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传下了一个独特的良方,便为后世医家治疗疑难杂病打开了大门。那么,这个颇为独特的良方究竟是什么呢?它就是乌梅丸。在《伤寒论》中,乌梅丸原本是用于治疗蛔厥的,一句“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就已点明主旨。那么,这个乌梅丸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据《伤寒论》记载,全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等10味中药组成。从这个方子的配伍来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温清合用、邪正兼顾的良方。乌梅丸在古代的制作过程是颇为繁杂的,也是颇为讲究的。全方十味中药,有四味中药需要炮制,其中蜀椒要炒一炒,以炒出油为度,也就是张仲景所说的“出汗”,桂枝要去皮,附子要炮炙、去皮,最为繁杂的是乌梅的炮制,它需要用苦酒浸渍乌梅一宿(也就是一晚上),然后去掉果核,放在米下,进行蒸制,直到米饭蒸熟,然后将饭与乌梅捣烂如泥状,再将剩下的九味中药研为细末,过罗筛,与乌梅泥一起混合均匀,放入木臼或者石臼中,放入适量蜂蜜,用药杵杵两千下,并以此支撑丸剂,如梧桐子大小,每日三次。服药期间,禁止食用一切生冷、滑物、臭食等食物。炮制乌梅的苦酒究竟是什么?是酒吗?在古代,苦酒的解释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劣质味酸的酒,另一个是醋的别名。据《齐民要术》所载,“乌梅去核……欲食,辄投水中,即成醋尔”,也就是说,炮制乌梅的苦酒,应当是醋。在制作乌梅丸的过程中,乌梅除了用醋浸泡的之外,还有与米饭同蒸的炮制,而这个过程中,让人们理所当然的将粳米抛之脑后,忘却了乌梅丸中,原本也还有粳米的存在。从乌梅丸的整个制方全貌来看,乌梅丸除了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等十味主药之外,还有三味辅药,那就是醋、蜂蜜与粳米,不可不知。对于乌梅丸中的醋、蜂蜜与粳米三味辅助中药,并非历代医家都不重视,清代医学家吕震在《伤寒寻源》中不无感慨地说道,乌梅丸“此方主治蛔厥,其妙处全在米饭和蜜,先诱虫喜,及蛔得之,而乌梅及醋之酸,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黄柏、黄连之苦,则蛔不堪而伏矣”。乌梅丸在《伤寒论》中除了主要用于治疗蛔厥之外,还提到“又主久痢”,但如果只是从这两个层面去看待乌梅丸,那可能还真是委屈了这个千古名方,因为乌梅丸的创方实在太具创意了,乌梅丸方所针对的不仅仅是蛔厥和久痢,它针对的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病机,而全方颇为奇特的就是,寒热并用、正邪兼顾,并将温清补泻等多种方法融为一炉,以实现分消寒热、扶正祛邪,这为后世医家治疗疑难杂症,打开了大门、拉开了序幕。对于乌梅丸的配伍秘诀,历代争议较少,一般来说,全方以乌梅为君药,主要起到酸温安蛔、涩肠止泻的作用;以花椒、细辛、黄连、黄柏为臣药,其中花椒、细辛主要起到伏蛔祛寒的作用,黄连、黄柏主要起到下蛔、清热、止痢的作用;以附子、干姜、桂枝、人参、当归为佐药,其中干姜、附子、桂枝温脏祛寒,人参、当归补气养血。然而,对于醋、蜂蜜与粳米三味却很少提上台面。如果从配伍的奥义来看,乌梅丸全方当以醋、蜂蜜、粳米为使药,其中醋主要起到“助诸药力,杀一切鱼肉菜毒”(《日华子本草》)等作用,蜂蜜主要起到“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神农本草经》)等作用,粳米主要起到“益气,止烦,止泄”(《名医别录》)等作用。剩余52%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