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原名巨拨莱斯的小路一直保持着与世无争的姿态。各种风格的洋楼,加上遮蔽太阳的梧桐树,本来是可以安静地过完一生的。可是话刷中心的落成,让它一下成为上海的一个文艺据点,它的人生也有了戏剧般的转折。这些年话剧观众越发年轻化、白领化。那些手握话剧票、翩翩而至的文艺青年、白领用一种幽静而别致的气质来梳理这条街道。即便是在话剧看完退场时,人们依旧保持着一种克制,不去轻易打破安福路的安逸。
与此同时因文艺聚集的人气总要寻找到合适的释放点,咖啡馆、小资餐厅正是他们的最爱。于是几年来沿街的楼房陆续开出门面,适合聊天的咖啡吧、健康的烘焙店、小巧的咖啡店、小清新的泡芙店、深藏不露的楼顶餐吧,还有文艺、个性的设计小店几乎占据了整条街。“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整条街就都开始做餐饮了。”住在附近的程先生说这里已经红火好几年了。尽管商店多了,他还是愿意来这里散步。原来这里的店面像看话剧的文艺青年样保持着克制的商业激情,把原有建筑的味道保留得不错。在这里依旧能看到墙上的艺术装饰、折中主义、巴洛克风格、西班牙斜顶…
久而久之,喜欢阳光、舒适的老外们开始沉醉在这里,把这里当作诠释他们理想生活方式的聚集地。除了欢度快乐时光的老外,或许那些文艺大腕才是这里最值得期待的过客。
咖啡店的老板常会在桌边一遍遍讲述他店里的故事:某某演员喜欢坐屋外的那个座位,某某导演最喜欢焦糖口味故事虽然传奇,但去一次话剧中心撞上名人的概率还是非常有限的。不过遇见有趣的建筑却易如反掌。如果你看完话剧,那么向左转走几步,朝马路对面看是轮廓硬朗的巨拨莱斯公寓,似乎至今还在为佐证安福路的昨天存在。
再回过头来是最迷人的红楼—安福路号。掩映在绿色丛中、躲在假山背后的这栋红砖老洋房建于年,折形屋面带着旧式老虎窗,二楼墙面露着明木构架,还有木栏环抱。房子的墙面用深色的卵石镶嵌,门窗半圆形和扁尖形并用,圆润和硬朗兼具,十分讨人喜欢。它曾经是一家高级餐厅,一度在上海非常有名,被誉为“情人公馆”。一场大火让“情人分离”,公馆也只能独守空房至今。现今,这里门卫严守大门。好在,大门够宽敞,假山、草坪、绿荫连通洋楼都能眺望到。若还不过瘾,可以到隔壁的屋顶餐吧俯瞰,视野极好。走到武康路路口,著名的马里昂巴咖啡馆对面是摇身变成LOFI的永乐宫影院。
最后一个有趣的去处是西班牙领事馆文化处旗下的塞万提斯图书馆。这里充满浓郁的西班牙文化元素。图书馆里自然都是与西班牙相关的图书和影视资料。这里还不定期举办各种西班牙活动。到了夏季还有露天的西班牙电影播放。除此之外,塞万提斯合唱队、古典吉他作坊等能让你在安福路全面体验西班牙风情。
汾阳路上总是能飘来一股文艺气息。音乐学院的存在化解了淮海路和复兴路躁动、繁忙的气息,为行人献上舒缓、适宣的节奏。那些或提或背着乐器的青年人总是朝气蓬勃,青春写满脸庞。最好是一头长发的女生,伴着舂天梧桐的树叶飘然而去,只留下学院里传来的高雅乐曲让你慢慢回味。
宾馆里的杜月笙府邸还“硬朗°得像是刚建成一样;理工大学像是一个时光隧道般带你走进普鲁士王朝;一条东平路足以讲述民国四大家族的故事也有学生们不常去的地方。那里既是石库门市民的天下,也是外国人改变上海的例证。一条街变身为西方的社交集散地,国际身影和上海士著相互交融。流动的上海滩永远有你想象不到的包容性。
也许浮躁的酒吧终究不会是这条文艺路线的终点,所以我们再一次踏入文艺的地盘。老资格的出版社盘踞着小路上最棒的洋楼,多少文人墨客从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上踏过。这文脉虽经历严酷的时代,但仍能够薪火相传。也许你也是见证者和亲历者,因为你就座在书店的沙发上,打开一本文艺的小说,专注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任由身边的咖啡渐渐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