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漫谈桐梓二字
TUhjnbcbe - 2024/6/6 18:13:00
治疗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pf.39.net/xwdt/150707/4651571.html

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和周初的契刻文字。专家学者发现的多个甲骨文字中,能够准确识别的文字有多个,不能识别的文字很多是地名、人名。在已识别的多个文字中,涉及树木的只有“柳”“柏”“栕”“林”“析”等几个字,没有“桐”“梓”二字(可参看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年1月第3版)。

根据《尚书》《诗经》《孟子》等先秦典籍记载,“桐”字可能在商代以前已用以命名,可能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作为文字,最迟在西周开国初期的周成王时已出现。“桐”“梓”二字,在春秋战国的典籍中已有明确记载,完全作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①“甲骨文‘木字上象枝,中象干,下象根。卜辞中无用作本义之例,只在从木之字中,尚保留木之本义”。甲骨文“木”字有四义:地名;方国名;尞之省形;疑为神祇名。

②甲骨文中的“同”字有三义:合会;疑为祭名;义不明。

③郭沫若谓“辛”象古之剞形,剞即曲刀,乃施黥之形具,其形殆如今之圆凿而锋其末,刀身作六十度弧形,“辛”字金文字形即其正面之图形,另一种写法则纵断之侧面也。

根据《辞源》和《中华字海》记载,“桐”字有六种含义:①木名。《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此诗赞扬卫文公建设楚丘,中兴卫国。三句之意为:周围栽种榛和栗,梓漆椅桐遍城乡,砍做琴瑟派用场。朱熹《集传》:“椅,梓实桐皮[即山桐子]。桐,梧桐也。梓,楸之疏理白色生子者”。“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于是时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诗·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此诗为周天子夜宴同姓诸侯的乐歌。《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湛露”意为浓浓的露珠,顾炎武认为此诗只是燕乐之意,以“湛露”为兴。两句之意为:桐树椅树长得高,果实累累弯枝腰。椅:即山桐子,落叶乔木。《毛传》:“离离,垂也”)。桐有梧桐、油桐、泡桐等种,科属不同。古书多指梧桐。也名荣。《穆天子传》卷五:“乃树之桐”。②地名。《古文尚书·太甲》:“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商朝的第五帝太甲继承帝位以后,昏庸无道,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宫,在他的父亲仲壬和先祖商汤墓前反省三年。“桐”是地名。桐宫相传为商汤墓地,建有宫室,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晋太康地记》:“尸乡南有亳阪,东有城,太甲所放处也”)。③国名。《左传·鲁定公二年》:“桐叛楚”。桐国为春秋时楚之附庸。《嘉庆一统志·一〇九·安庆府》注:“桐,小国,庐江舒县西南有桐乡”。故城在今安徽桐城县北。④姓。《通志·二九·氏族五》中有记载。⑤轻脱貌。《汉书·武五子传·广陵厉王胥》:“毋桐好逸”(《史记》作“侗”)。⑥通达。通“通”。《汉书·礼乐志》:“桐生茂豫,靡有所诎”。注:“桐读为通。茂豫,美盛而光悦也”。

●桐子:汉代扬雄《法言·学行》有“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注者说“桐子”犹“童子”,“桐子洞然未有所知之时,制命于师也”。

●桐圭:《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吕氏春秋·重言》作“梧叶”。后因以桐圭指帝王封拜。唐王勃《王子安集·乾元殿颂序》:“桐圭作瑞,凤毛曜丹穴之英;芳壤分维,麟趾冠玄丘之俊”。

●桐君:▲南朝陶弘景《本草序》(《政和证类本草序例》引)记载,相传黄帝时有医师叫桐君,曾结庐于浙江桐庐县东山桐树下,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为三品。▲桐木可为琴,因称琴为桐君。宋陈师道:“人生亦何惧,有酒与桐君”。

●桐乳:《太平御览》九五六引《庄子》:“空门来风,桐乳致巢”。司马彪注:“门户空,风喜投之;桐子似乳,著叶而生,鸟喜巢之”。今本《庄子》无此文。宋陈翥《桐谱叙源》:“其花开有先后,先者未有叶而开。自春徂夏,乃结其实。实如乳尖,长而成穟。庄子所谓桐乳致巢是也”。

●桐柏:《尚书·禹贡》:“导淮自桐柏”。桐柏为山名,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南。东南接湖北随县,西接枣阳。淮河所出。

●桐孙:桐树新生的小枝。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枫子留为式,桐孙待作琴”。明杨慎《丹铅总录》:“凡木本实而末虚,惟桐反之。试取其小枝削之,皆坚实如蜡,而其本皆虚。故世所以贵孙枝者,贵其实也”。后称他人之孙为桐孙,义即本此。

●桐梓:▲桐与梓。《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仅有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如果要它成长,都懂得应该怎样培养它。汉代赵岐注“拱把”:“拱,合两手也。把,以一手把之也”。即一小掐,比喻细小)。▲县名。属贵州省。汉牂牁郡地,唐置夜郎县,明初置桐梓驿,万历二十七年改为县。

●桐棺:桐木做的棺材。指质地朴素的棺木。《墨子·节葬下》:“(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

●桐雷:桐君和雷公的合称。相传皆为黄帝时掌医药之臣。

●桐膏:制墨原料。古法用松烟,后世始用桐油烧烟制墨。明麻三衡《墨志·权质》引《墨谈》:“松煤不肤光,桐膏太骨露。要之,松煤则君子闇然,桐膏乃文士符采”。

●桐谱:宋陈翥撰。陈手植桐树于故里西山之南,乃述桐事十篇为《桐谱》。论述桐的种类、种植、采伐、用途等,为植桐专著。

●桐爨:《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宋陆游《剑南诗稿·杂言示子聿》:“鹤生于野兮,何有于轩?桐爨则已兮,岂慕为琴?”言任其自然,不干求谋进。

●桐花烟:用桐油烧烟,为制墨的原料。宋何薳《墨记·桐花烟如点漆》:“潭州胡景纯专取桐油烧烟,名桐花烟。其制甚坚薄,……每磨研间,其光可鉴,画工宝之,以点目瞳子,如点漆云”。

●桐花凤:鸟名。以暮春来集桐花而名。唐李德裕《李文饶集·画桐花凤扇赋序》:“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每至暮春,有灵禽五色,小于玄鸟,来集桐花,以饮朝露。及花落则烟飞雨散,不知其所往”。

根据《辞源》和《中华字海》记载,“梓”字有四种含义:①木名。落叶树。花浅黄色,木质轻而易割,耐腐蚀,古常用作琴瑟及建筑木料,树皮可入药。《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也泛指木材。《今文尚书·梓材·释文》:“治木器曰梓”。也指木工。《周礼·考工记》:“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②印刷刻板。因制版以梓木为上,故称。③“桑梓”的简称。借称故乡。④姓。春秋鲁国有梓慎(见宋邵思《姓解》)。

●梓人:木工。《仪礼·大射》:“工人士舆梓人,升自北阶两楹之间”。注:“工人士、梓人,皆司空之属”。《周礼·考工记》总序称攻木之工七,其一为梓人,专造乐器悬架(筍簴)、饮器、侯(箭靶)等。旧时因称建筑师为梓人。唐柳宗元《柳先生集·梓人传》:“裴封叔之弟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备隙宇而处焉”。

●梓匠:《墨子·节用中》:“凡天下群百工,……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新唐书·百官志》:“左校署……掌梓匠之事”。

●梓行:刻版发行。明张居正《张文忠集·答奉常陆五台》:“闻以华严合论梓行,此希有功德也,刻成,幸惠寄一部”。

●梓材:梓人治材。喻量材为政。《今文尚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斫,惟其涂丹雘”(好比制作梓木器具,既已勤劳地去砍削,就应当考虑完成油漆彩饰的工作。梓材:上等的木材。朴:《说文》:“木素也”。这里作动词,义为砍去树皮)。《传》:“为政之术,如梓人治材为器”。后也用以喻优异的才能。唐白居易《长庆集·酬卢秘书二十韵》:“闻有蓬壶客,知怀杞梓材”。

●梓里:故乡。宋范成大《石湖集·杨君居士挽词》:“孝至兰陔茂,身修梓里恭”。《诗·小雅·小弁》:“惟桑与梓,必恭敬止”。桑与梓为古代住宅旁常栽之树木,东汉以来遂用以喻故乡。汉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晋陆机《百年歌》:“辞官致禄归桑梓,安居驷马入旧里”。

●梓宫:帝后所用以梓木制的棺材。《汉书·霍光传》:“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十五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皆如乘舆制度”。《文选·南齐谢玄晖齐敬皇后哀策文》:“敬皇后梓宫,启自先瑩,时祔于某陵”。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西游记》:“那国王急睁眼睛,见皇后的头光,他连忙爬起来道:‘梓童,你如何这等?”

●梓潼:县名,属四川省。汉元鼎元帝置,以地倚梓林而枕潼水为名。

●梓泽:地名。晋石崇有别馆有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唐王勃《王子安集·滕王阁诗序》:“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梓器:棺材。《后汉书·戴冯传》:“卒于官,诏赐东园梓器”。

清代段玉裁注许慎《说文解字》:▲《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下象其根”。▲《说文》:“同,合会也”。▲《说文》:“辛,秋时万物成而熟,金刚味辛,辛痛则泣出”(现代人认为此说不确)。《律书》:“言万物之新生,故曰辛”。《释名》:“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段玉裁:“金刚味辛,谓成熟之味也。辛痛则泣出,故以为艰辛字”。▲《释木》:“椅,梓也”。椅与梓有别,故《诗》言“椅桐梓漆”,其分别甚微也,故《尔雅》《说文》浑言之。《卫风》传曰:“椅,梓属”。▲《说文》:“梓,楸也”。《左传》《史记》《汉书》以萩为楸,如“秦周伐雍门之萩”“淮北常山巴南河济之间千树萩”是也。《左传》萩一作“秋”。▲《说文》:“梧,梧桐木。一曰榇”。《释木》:“榇,梧”。贾思勰:“注云:今梧桐皮青者曰梧桐。案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段玉裁:“此今人所植梧桐树也。其华五出,子如珠,缀于瓢边,瓢如羹匙。贾氏云:‘青桐,九月收子,炒食甚美,如菱芡是也”。▲《说文》:“荣,桐木也”。此即贾思勰青桐、白桐之别也。白桐华而不实,材中乐器,青桐则不中用。《毛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其白桐与?《说文》:“屋梠之两头起者为荣”。郑玄:“荣,屋翼也”。梠,楣也。楣,齐谓之檐,楚谓之梠。檐之两头轩起为荣,故引申凡扬起为荣,卑污为辱。▲《说文》:“桐,荣也”。

窦文宇、窦勇著《汉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年11月第1版)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应归纳为象形、示意、指事、会意、形声和记号六种。“木”为象形字,“木”加“同”组成“桐”,成为会意字。《康熙字典》:“峄山特生之桐中琴瑟”。“同”是“铜”的省写,整个字的意思是其材所制乐器可发出像铜制乐器那样动听声音的树,它指其材适于制作乐器的桐树。甲骨文“辛”字是套在脖子上的木枷的象形。木枷用大树杈制成,把人头夹在里面之后,后边再用横木绑上,字中的三角形表示夹人头之处,下边的一短撇和一短捺表示绑双手之处,它可以把人牢牢地控制住。戴木枷之人是罪犯,由此产生罪犯的含义。戴木枷的滋味不好受,由此产生难受的含义。引申表示辣。引申成为天干序位第八位的位号。金文字形在上边加一短横,它表示拴木枷的绳子。

西晋郭璞注《尔雅·释木》:▲榇,梧。今梧桐。▲椅,梓。即楸。▲荣,桐木。即梧桐。

清代邵晋涵《尔雅正义》:▲榇,一名梧。《贾谊书》以梧为春木,柳为夏木,桑为中央之木,棘为秋木,枣为冬木。木生于春,故梧为场师所宜养者矣。梧似桐而皮青,理细而稹,叶亦似桐,稍小而锐,四月间华,下垂细蕊,荚长数寸,结实蕃滋,秋缀櫜鄂,鸟喜食之。古亦谓之梧桐。罗愿以为“榇者,棺之别名”,疑即《左传》所谓“桐棺三寸”也。▲《诗疏》引舍人云:“梓,一名椅”。案:《诗·鄘风·定之方中》云:“椅桐梓漆”,以椅与梓分言之。《诗·小雅·湛露》云:“其桐其椅”,以桐、椅为类。《续汉志注》引王隆《小学汉官篇》云:“树栗、椅、桐、梓。胡广云:四者皆木名,治宫室并主之”。是亦以椅、梓为二木也。以今考之,椅、梓实为同类。《诗疏》引陆玑《疏》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曰椅,则大类同而小别也”。《书疏》云:“梓,木之良者,治之宜善。后遂以为木之工匠之名”。郑注《考工记》云:“梓,属”。即楸也。《齐民要术》云:“楸、梓二木相类。白色有角生子者为梓,或名子楸,或名角楸。黄色无子者为柳楸,亦呼荆黄楸也”。《说文系传》云:“今人名腻理曰梓,质白曰楸”。▲桐木一名荣。《夏小正》云:“三月拂桐芭。拂也者,拂也。桐芭之时也。或曰:言桐芭生拂拂然也”。案:《月令》三月“桐始华”,至今犹然。以桐芭为三月始生者,非也。罗愿云:“桐与梧既异,而桐之中又有数种。有其子可以取油者,盖即《诗》所谓‘其桐其椅,其实离离也。有华而不实,堪作琴瑟者,若生石间,其声则鸣,《书》‘峄阳孤桐是也”。▲《律书》云:“辛者,言万物之辛生,故曰辛”。《释名》:“辛,薪也,物初新者比收成也”。《天文训》云:“酉在辛曰重光”。高诱注:“万物就成熟其煌煌”。《历书》作“昭阳”。

《今文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进贡的物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的大山鸡,峄山南面的特产桐木,泗水边上可以做磬的石头,淮河一带的蚌珠和鱼)。孔安国注:“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峄山在今山东邹城市,即孟子故乡,山又名邹山、邹峄山、邾峄山,当年秦始皇东巡留有峄山刻石,即在此山。孤桐指特生的桐树,据说是制琴的上等材料,以峄阳之桐为最。《抱朴子》:“峄阳孤桐,不能无弦而激哀响;大夏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声”。雷威《忘味琴铭》:“峄阳孙枝,匠成雅器”。南朝宋谢惠连《琴赞》曰:“峄阳孤桐,截为鸣琴”。江总的《赋咏得琴诗》:“可怜峄阳木,雕为绿绮琴。田文垂睫泪,卓女弄弦心”。张照《题蒋南沙画杂花诗》:“上有蟪蛄鸣,下为萧茵林。对之怀履霜,弹我峄阳琴”。唐李白《琴赞》写道:“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水泉,叶若霜月。断为绿绮,徽音粲发。秋月入松,万古奇绝”。宋王安石有《孤桐》诗:“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唐刘禹锡《平齐行》之一:“胡尘昔起蓟北门,河南地属平卢军,貂裘代马绕东岳,峄阳孤桐削为角”。

《明史·列传第·隐逸·倪瓒传》记载元末明初的倪瓒有洁癖,盥洗器具不离手边,俗客来访,待其离去,必定要洗涤会客处所。后有“高人洗桐树”的故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谈桐梓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