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嬗变
——梧桐河农场大力发展绿色订单农业
对既有的生产方式进行革命,要过的第一道坎就是换脑筋。虽然垦区搞的是现代化大农业,但由于所生产的农副产品过去长期由国家包销,所以多数管理者和生产者身上有着不同程度计划经济观念的痕迹,习惯于以生产为导向,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淡薄,只知道埋头种地,不擅于抬头看路。而一旦像梧桐河人那样换个思维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倒逼发展方式的革新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垦区人在思想上必然会豁然开朗。顺着市场这个引导牌,不仅要考虑怎样“种得好”,还要考虑如何“销得出”、“销得好”。于是,与市场对接,与企业对接,与消费者对接,以及与互联网联姻,促进生产和营销,便都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型也因此顺利完成。
过去一亩水稻就能卖个一千七八百元,现在能卖到一万元;过去一公斤大米也就能卖上五六元,如今一公斤绿色有机大米能卖到15元,这种巨大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梧桐河农场场长梁道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信地给出了答案:这是我们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出现的良好势头。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生产出好米,就要有良好的生态,梧桐河人深谙此道,于是把生态、环境像自己的命根子一样保护起来
翻开梧桐河农场场志,里面清晰地记载着,梧桐河地区种稻是从年开始的,刚刚成立的福丰稻田公司当年就开始种植水稻。如今,农场水稻面积已达23万多亩,成为农场发展、农户增收的“定盘星”。
年,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为经济“把脉问诊”,寻找农场快发展、农户再增收的新途径。调研、研讨,经过不断的思想交锋,农场领导班子找准了开启增收致富大门的“金钥匙”——调结构,加速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用安全绿色食品“敲”开市场的大门。为此,农场“软硬兼施”,倾力保护蓝天碧水,力争把污染源“连根拔除”。
梧桐河农场东起嘟噜河,南临松花江,梧桐河水从农场穿流而过,生态环境极佳。为保护好这片碧水蓝天,农场把不引进有污染的企业设为招商引资的“红线”。年,一位南方客商想在农场建一个塑料颗粒厂。农场领导了解到塑料颗粒厂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经过慎重研究后,在GDP和青山绿水之间,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
而对另一个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水,农场采取软化、净化的手段来除污。随着小城镇的日新月异,到去年底,农场楼房化率已经达到85%,生活污水实现了集中排放,这为农场集中治理生活污水提供了条件。年,农场投资近万元,建设了一座日处理污水吨的废水处理厂,每天“吞”进城镇产生的污水,经净化后“吐”出来的是达标水,流入了农场灌渠,不但没有污染环境,还节约了水资源。
对于畜牧养殖业可能造成的污染,农场则采取严格设立禁养区、限养区以及适养区的办法,对养殖场产生的粪污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处理后产生的有机肥则施入土地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对于农户在生产中使用的可能造成污染的农药、化肥包装物,农场则严格控制,坚持统一回收,谁要是违反这个纪律,将会受到严肃处理。
经过严格的保护和控制,农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梁道满拿出一份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交给记者,上面清晰地显示:农场生产的大米化学物质含量在减少。
选良种、用良法,才能种出良稻,梧桐河人驾轻就熟。他们在种植过程中,发挥“统”的功能,做足“三减”文章,在种的环节严把绿色关卡
俗话说,好种子三分粮。梧桐河农场把培育好种子放在重要位置。在农场良种示范园区,记者看到,每个小地块上都插着一个小牌子,写有“垦稻23”、“垦稻10”、“龙粳26”、“空育”等字样,还有一些只写着数字的牌子。看到记者疑惑的目光,梁道满解释说:“这是我们进行的不同品种的田间试验,那些只写数字的标牌是还没有命名的品系。这些年,我们与一些农业科研院所紧密联系,第一时间把他们育出的新品种拿来试种,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尽快落地生根。”
农场对良种的重视,很快见到了回报。年,农场成为省和总局第三积温带水稻良种试验基地,垦丰种业也相中了农场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农场作为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垦丰种业还投资万元,在农场建设一座年产3万吨良种的种子加工厂。目前,种子加工厂已完成建设任务的80%,年底就可以投入生产,预计年达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通过实施种子战略,农场不但可以留足良种,种植种子田的农户每亩还可增收多元。
为了让天更蓝,庄稼更绿,农场近几年来一直在做减肥、减药、减除草剂的“三减”文章。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为农户发放“明白卡”,3年来,农场每亩地平均化肥用量减少了5公斤,农药等用量也降低了15%以上。为了保证做到“三减”,农场进一步发挥“统”的功能,在水稻种植上采取统一物资供应、统一农艺措施、统一粮食收购等举措。对于“统”的做法,开始一些农户并不理解。针对这个问题,农场作出规定:农药、化肥统一从北大荒生产资料公司购入,农场不挣一分钱。不仅如此,通过错时采购,农场购进的农资每吨为农户节省50~元,既确保了农业投入品的安全,还为农户降低了生产成本。农户张庭*感慨地说,过去我们按老观念种地,以为多施肥、多撒药就可以多打粮,这几年,按农场的技术要求,减肥减药,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减,等级还上去了,一斤水稻可以多卖三四分钱呢。
梧桐河人在转方式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农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之路,他们“借船出海”、“借网捕鱼”,收获甚丰
这些年来,梧桐河大米虽然享誉周边,可由于没有品牌,水稻只能以“原”字号出售,附加值低不说,一旦遇到卖粮难,就会出现水稻积压问题。如果不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农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农场将无法在波诡云谲的商海中继续前行。
农场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梧桐河”品牌,年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年,梧桐河大米跻身黑龙江省消费者最喜爱的种绿色食品之列,为梧桐河大米进入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农场还“借展扬名”,一改过去只埋头种地的习惯,积极参加上海绿博会、中俄文博会等大型展会,将加工出的优质小包装大米现场展示给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每公斤卖到15元仍供不应求。
为积极开拓市场,农场“借船出海”,邀请厦门轻工集团和其旗下厦门古龙食品有限公司高层到农场访问。看到农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稻米产品后,对方很快与农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出资成立厦门古龙梧桐河米业有限公司,农场借助厦门古龙食品有限公司的销售渠道,将优质大米打入南方市场。目前,公司初步与农场签订了销售0吨优质大米的订单。
农场还“借网捕鱼”,发展“互联网+”订制农业。大连一家公司按一亩一万元的价格,在农场订制了20亩水稻。按照公司要求,种植过程中不施任何化肥、农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信誉,农场在稻田周边安装了监控设备,公司在大连就可以监控耕地的周边环境和农户的种植过程。种植户董金福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虽然按照顾客的要求,多费了人工,增加了成本,产量也低了一些,可是这样一亩地少说也能挣元,太划算了。
“对于‘互联网+’订制农业,我们打出一套‘组合拳’。”梁道满信心十足地说,“还要开发有机油、木耳、蘑菇、干菜等,与有机大米一同配送给订制方,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采访结束时,赶上农场召开干部会议,给每名机关干部分配了大米销售任务。对此,农场*委书记张学锋说,农场并不是非要机关干部卖掉多少大米,而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让机关干部转变观念,早日从坐机关型干部转变为闯市场型干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