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法国人计划按照欧洲风格在上海开辟一条道路,他们把一种叫做Platanus的树带到上海,做为新辟道路的行道树。今天,我们把这条路叫做淮海路,把这种树叫做——法国梧桐。
在上海,法国梧桐永远是和淮海路、思南公馆,和这一区域的大街小巷连在一起的。沧桑百年、人来人往,两排法国梧桐总是十足优雅,站在风景中、留在回忆里。
虽然叫了一百多年的梧桐,但是实际上法国梧桐和梧桐并没有什么关系。法国梧桐的拉丁学名叫Platanus,名字来源于西腊语Platanus。它们还有一个正式的中文学名叫悬铃木。
很难考证法国梧桐是谁给起的名字,但应该是个中国人。
中国人过去是没怎么见过这种树的。中国传统的行道树是柳、槐、榆等。据说当人们第一次见到这种树时,见这种树叶子和梧桐挺像的,又是法国人带来的,便自作主张,为它取了个法国梧桐的名字。但法国梧桐实际上也并不原产法国。今天在中国和欧洲大量被种植的品种其实是英国人将西方悬铃木和东方悬铃木杂交后培育出的新品种。
人们喜爱淮海路这一带的道路、喜爱两旁的行道树,也实在是喜欢法国梧桐这个名字。当年摄影家陈海汶为了给思南公馆制作专题走访了一趟法国,忽然间在法国的一个小镇看到了思南公馆同样的建筑,满眼望去都是挺拔的法国梧桐,他知道他找到思南路的“母版”了。无论法国梧桐是不是法国的,或者是不是梧桐,都已不必深究,因为这个名字早已经刻在了上海人的记忆中。
最后,我们借用一下郭敬明的成名之作:“我走在两边长满美丽法国梧桐的马路上,我总是在想妈妈会不会在饺子里包好硬币,然后坐在桌前等我。”
然后改成这句话:“我走在两边长满二球悬铃木的马路上,我总是在想妈妈会不会在饺子里包好硬币,然后坐在桌前等我。”
我感觉当年他要这么写,新概念的第一名要易主了,也就没有后来的《小时代》了。
名字用的好可以改变命运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