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很多年前正月十五 [复制链接]

1#
时间飞快眼见又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该是个热闹的日子。但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最多也就是从集市或者商店里,买上一盏带电池的灯笼,在元宵节的晚上拿出来溜达几圈,碰到几个年龄相仿的,已经非常快乐。想起我们小时候的元宵节,那真是十足的快乐,虽说灯笼没有现在的花样多,也没那么方便。除了灯笼之外,对于大点的孩子来说,最主要和最喜欢的是撂火把,现在想起来还意犹未尽。秋末冬初时候,法国梧桐的叶子,已经变得稀稀落落了,树上结的圆形的果实也变得显而易见起来。胆大点的孩子就开始爬树,摘取小圆球为元宵节做准备。小圆球必须要带柄,不带柄不好用。摘到一定数量的小圆球以后,就会找个容器,把它放在里面偷偷的藏在家里的一个角落,然后趁家人不注意,把煤油灯里面的煤油,偷偷的倒进去浸泡起来,而且要盖上盖子,尽可能的让煤油的味道别出来的太多,也是一种保密的手段。有时候家里扫地用的半截扫把,也会突然的不翼而飞,大人在寻找无果的情况下会买新的。这一切都动作,都是大孩子为春节以后的元宵节做准备,其实大人们有时候也是心知肚明,只是没人愿意点破而已。元宵节前几天的集市上,会有卖灯笼的过来,那时候说是灯笼,不如说就是一个圆形的灯罩。是红色的油纸,糊在细竹条做的罩子上,然后很多灯笼罩串成几串,绑在售卖者的竹竿上高高挑起,扛在肩膀上边走边卖,有买的直接取下一个。大人买了灯笼回家以后,还要买红蜡烛,然后回家用木头做个底托,底托中间钉根钉子留插蜡烛,两边还要拴根铁丝,弯成长点的半圆,穿过灯笼罩中间的孔,半圆的顶点上拴根麻绳,留挑灯笼用,这样一个完整的灯笼才算是制作成功。那时候不是每一年都会买灯笼,元宵节过后,大人会把没有破损的灯笼,细细的保管起来,留来年再给孩子玩,孩子们也不会有什么太高要求,有个灯笼已经很不错了,也没人去计较新旧。有的家里大人们会用纸做灯笼,做出来的效果也很好,比买的也差不到哪去还省钱。过去那个年代,钱是很重要的,能省一分省一分,一分钱不去浪费,或许省下来会有更大的用处。元宵节的晚上,年纪小的挑着灯笼满村乱串,不大一会就会有一队的灯笼大*。他们一起唱着不知道谁教的童谣“打灯笼,接舅姆,舅姆在家洗屁gu,屁gu水熬豆腐,吃一碗,真快活。”大人们在童谣声里大声的笑着。还有好事之辈,跟着说“??看你灯笼底下有个蝎子”,于是赶快翻转灯笼看,有可能灯笼就被蜡烛烧着了,于是小孩哭,大人笑,一个村都热热闹闹。大了一些的孩子早已对挑灯笼不屑一顾了,他们在这个月亮的晚上会跑向田野。拿着自己静心准备的煤油浸泡的圆球果实,和藏起来的小扫把头,还有下午用稻草和麦秸扎的火把子,一个田野都会亮起来。火球在平一点的土路上翻滚,被脚踢来踢去,经久不息。扫把头也耐的住燃烧,举在手里像个火炬。刚扎的火把子用棍子做柄,燃烧比较迅速,但在田野里跑起来看上去也是气势恢宏。一个村的孩子跑出来了,另外一个村的孩子也会呼应着跑出来,看起来着实是热闹非凡。有些大人也耐不住寂寞,酒酣耳热之际,也会扛着大扫把加入孩子们的队伍,更让元宵节的气氛加强了不少。还会有比赛,比谁都火把撂的远,撂的高,烧的久,但只能是现扎的火把可以参与,至于煤油浸透的法梧圆球,还有短扫把是不能参与的。元宵节主要项目应该是撂火把,那时候没有烟花,或许熊熊燃烧的火把,才是一年红红火火的象征。现在的元宵节寂寥了许多,大多的家庭都是在家看元宵晚会,至于灯笼也变成了灯泡的世界,离蜡烛好像相去甚远了,火也变成了电的产物。至于撂火把,那就想都别想了,大人不让,孩子们也害怕,田野里也没了麦秸和稻草,法梧的种子,早已落在街道的下水道上,无人问津了。一切的热闹都变得安静了,好像人们都变得冷静了,欢庆也有了界限!你还记得那个热闹的田野吗?还记得在火光里奔跑的自己吗?还记得踩在田埂上摔倒的我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