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活随笔六十一师生共读 [复制链接]

1#
好几天没有静下心来写点东西了。虽然没有动笔,但是喜欢“胡思乱想”的大脑一刻也没闲着。参加工作第十年个年头了,回想逝去的光阴,还是清晰可见的。上班的前几年,在村小工作,孤身一人,下班后时间宽裕,翻阅了教育部送给特岗教师的礼物——教育家成长系列丛书。那时候邂逅了很多教育名家,像魏书生李镇西等。刚踏上工作岗位,我便能读到这些优秀书籍,并且从这写书中得到了很多启示,也是十分幸运的。偶尔也读一下学校订阅的《人民教育》和《教育文汇》,经常会被书中的一些教育观点所吸引。慢慢地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上课下课,机械的重复的日子,大多翻阅一些教学参考类书籍,偶尔也读一些心灵鸡汤类文章。给自己鸡零狗碎的生活,添加一点营养剂。年加入王先如名师工作室,在王先如老师的指导下,和团队的前辈一起学习,一起读书。我每学期会读几本书,但大都是粗略的翻阅,并没有内心的驱动力。每每写心得,有时候边读边想,偶尔也有完成任务的感觉。王老师说:“坚持是一门学问。”坚持读,坚持写,读着读着彷佛有了“柳暗花明”的心境。前几天看到一句话“教育的最大悲哀,是一群不读书的人,天天让孩子去读书!”我的脸刷一下红了,滚烫滚烫的。这说的不就是我么?天天鼓励孩子去读书,推荐一些名家作品让孩子读。我却从不认真翻阅,想起年去绍兴研学时,莫国夫教授说过的话。孩子们很多的课外阅读是无效的,如果让阅读真实的发生,应让阅读走进课堂。前几天在班级做调查“读过叶圣陶先生的《稻草人》的请举手。”尽管这本书曾多次推荐阅读,70多位同学,举手的不超过10位。由于各种因素,课外阅读的效果不理想。我也从未认真读一读这本书。于是国庆假期间,便约定了师生共读的任务,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的《稻草人》。本想着这是新中国第一本童话集,读起来也是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样,很多个曲折的小故事,最后都会有完美的结局,即对真善美的一种追求。我错了!《稻草人》一书里的几个童话故事,读起来很是吃力。有时候感觉自己在读童话,又感觉这个童话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力量是什么,独自品读,却很难把握。《一粒种子》一文中写到“凡是看见它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它,听说,要是把它种在土里……”,这一粒种子到底代表什么呢?那颗离开母亲、哥哥弟弟的“梧桐子”,梧桐子一路上的曲折告诉我们什么呢?那个在地球上,无休无歇地在寻找“眼泪”那个人,需要什么样的眼泪呢?那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无力的稻草人,最后倒下啦…………如果不是走进文本,又怎么会明白叶圣陶先生的童话故事,原来是当时社会风雨飘摇的的一种写照。这一个个童话故事,必须和其创作的土壤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读通,读懂,读透。如果我没有读这本书,又如何和孩子们一起谈感受呢?读书,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好好努力吧!(.10.6)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