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白癜风 https://m.39.net/pf/bdfyy/bdfzj/附子,这一温里散寒的中药材,有着多个别名,如乌头、附片,以及草乌、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等。在拉丁文中,它被称为AconitumcarmichaeliDebx.,属于毛茛科乌头属,是子根的加工品。这一药材主要在中国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种植,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经过一系列加工炮制,成为我们熟知的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子等。它被誉为中药中的“回阳救逆第一品”,功能广泛而显著,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同时散寒止痛。对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等病症,附子均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此外,它还能治疗心腹冷痛、脾泄冷痢等各类寒性疾病。
附子的详细介绍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药材类别:根茎类
性味:辛甘,热,且带有一定毒性。
《本经》中记载,附子味道辛香,性质温热。而在《吴普本草》中,不同医家对其性味的描述略有差异,但都提到了其甘味和毒性。同样,《别录》和《本草正》也强调了附子的甘味、热性以及毒性。
附子主要归入心、脾、肾经,这一点在多部古籍中都有明确记载。此外,它还能入三焦、命门等经,显示出其广泛的生理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附子虽好,但因其具有大热和有毒的特性,在使用时务必谨慎。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这种药材主要生长在山地草坡或灌丛中,多以栽培方式种植。其产地广泛,遍布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秦岭以南、山东省东部等地。此外,四川和陕西也是附子的主要产地之一。
在使用附子时,应遵循医嘱,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附子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在0.6至.5米之间。其块根常以两个相连的形式出现,形状纺锤形或倒卵形,外皮为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十分肥大,直径可达5厘米。茎部直立或稍带倾斜,呈现圆柱形,表面颜色青绿,上部覆盖着短茸毛或少数贴伏的柔毛,而下部老茎则带有紫色,光滑无毛。
附子的叶子互生,革质,形状五角形,尺寸在6至厘米长,9至5厘米宽,叶片掌状三全裂,中央的裂片呈菱状楔形,急尖,并近羽状分裂,而侧裂片则不等两裂,各裂片的边缘都带有粗齿或缺口。
附子的总状花序狭长,密生着反曲的柔毛;其萼片数量为5枚,宽度约2厘米,颜色蓝紫色,上萼片形状高盔形,高度在2至2.6厘米之间,侧萼片长度为.5至2厘米。花朵中包含2枚花瓣,无毛并带有长爪,距长至2.5毫米。雄蕊数量众多,而心皮数量为3至5枚,离生。瞢菱果的长度约为2厘米。附子的花期通常在9至0月份,果期则是在0至月份。
附子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至秦岭和山东省东部,南至广西省北部。它常生长在山地草坡或灌丛中,并且多为栽培品种。附子,这一传统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其功效显著,被誉为“回阳救逆”的良药,能助阳补火,有效驱寒除湿。对于阳虚欲脱、肢冷脉微等危重病症,附子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常与人参等药材配伍使用。此外,它还能补肾阳,与肉桂等药材一同使用,效果更佳。同时,附子也能祛寒止痛,对于寒邪内侵导致的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痹痛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本经》记载附子能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困扰,同时温中散寒,对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以及寒湿导致的踒躄、拘挛膝痛等症状具有显著疗效。《别录》进一步补充附子还能缓解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对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以及下痢赤白等症状同样有效,同时强健筋骨,增强体质。《本草拾遗》则指出附子醋浸后削成小指状,置入耳中可治疗耳聋;去皮炮制后以蜜涂炙,含之可治疗喉痹。《医学启源》中的《主治秘要》强调附子能去除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同时温热脾胃。李杲认为附子能治疗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等症,并指出其能治疗经闭、补虚散壅。王好古进一步指出附子可治疗督脉为病导致的脊强而厥。《纲目》中详细列举了附子能治疗的多种病症包括三阴伤寒、阴毒寒疝等。《本草备要》强调附子补肾命火、逐风寒湿的功效。
《本草从新》则指出
附子可治疗痘疮灰白及一切沉寒痼冷之证。经过加工炮制的附子产品包括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炮附片等,统称为制附片。
附子附方
()对于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以及手足厥冷等症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治疗:将甘草二两炙制,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并去皮破成八片,加入三升水煮取一升二合后去滓,分两次温服。体强者可加大附子用量至一枚,干姜至三两。此方源自《伤寒论》中的四逆汤。
(2)若伤寒阴盛格阳,患者躁热而不欲饮水,可用大附子一枚烧为灰并调成蜜水服用。此方源自《传家秘宝方》中的霹雳散。
(3)针对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及一切冷气症状,可取大附子三枚炮裂后去皮脐并研成末,每次服用三钱,用姜汁和冷酒调服。此方需服用至脐下感到温暖为止,源自《济生方》的回阳散。
(4)对于伤寒转下、发汗过多导致的内外俱虚、邪气未解及心腹冷痛等症状,可服用姜附汤。此汤由干姜一两和生附子一枚组成,加水煎煮后去滓温服。此外,它还能治疗暴中风冷、久积痰水等病症。
(5)若出现呕逆翻胃症状,可用大附子与生姜细锉后煮研如面糊,再以米饮送服。此方法源自《经验方》。
(6)对于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等难以忍受的症状,可服用辰砂一粒丹。此丹由附子、郁金和橘红组成,研末后以醋面糊为丸,每服一丸,男子以酒送服,妇人以醋汤送服。
(7)若患有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及身寒白汗等症状,可服用玄附汤。此汤由木香、玄胡索和附子组成,加水煎煮后去滓温服。
(8)对于休息痢及赤白痢症状,可服用附子丸。此丸由炮裂附子和鸡子组成,先将附子捣罗为末并与鸡子白和为丸,煮数沸后滤出并分两次服用。(9)对于脏寒脾泄以及老人中气不足导致的久泄不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治疗:将肉豆蔻煨热后取二两,与大附子(去皮脐)一两五钱混合,研成细末后加入粥中制成梧子大小的丸状物。每次服用八十丸,用莲肉煎汤送服。此方源自《纲目》。
(0)若脾虚受湿引发肿胀及一切虚肿症状,可尝试以下方法:取生附子十枚(去皮后破成四块),与赤小豆半升一同煮至附子熟透。然后取出附子并烘干,研成细末后加入薏苡仁粉调成梧子大小的丸状物。每次服用十丸,用冬瓜汤或萝卜汤送服。此方出自《朱氏集验医方》。
()针对肿疾喘满、小便不利等症状,可采用以下治疗:将生附子去皮脐后切片,加入生姜十片及沉香一钱,用磨水煎煮后冷饮。小儿每次服用三钱,用水煎煮后服用。此方源自《朱氏集验医方》中的沉附汤。
(2)对于风湿相搏导致的骨节疼痛、难以屈伸等症状,可服用甘草附子汤。该汤由甘草、附子、白术和桂枝组成,加水煎煮后去滓温服。此方源自《伤寒论》。
(3)若患少阴病出现身体痛、手足寒及骨节痛等症状,可服用附子汤。该汤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和芍药组成,加水煎煮后去滓温服。此方同样源自《伤寒论》。
(4)对于中风偏废症状,可尝试羌活散。该散由附子、羌活和乌药组成,加水煎煮后去滓温服。此方出自《简易方论》。
(5)若风寒流注导致偏正头痛且年久不愈,可服用必效散。该散由大附子和高良姜组成,浸泡并烘干后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一钱并用腊茶清调下。此方源自《三因方》。
(6)对于气虚头痛症状,可尝试蝎附丸。该丸由大附子、全蝎和钟乳粉组成,包裹煨熟后研成细末并加入葱涎调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状物。每次服用七十丸并用椒盐汤送服。此方出自《澹寮方》。(7)对于头痛的治疗,可以采用以下方剂:将附子(炮制后)与石膏(煅烧后)以相等分量研成细末,再加入少许脑麝,用茶或酒送服半钱。此方源自《传家秘宝方》。
(8)若经候不调并伴有血脏冷痛,可尝试以下治疗:将当归与炮制后的附子以相等分量制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钱,用水煎至八分,空腹时温服。此方来源于《简易方论》中的小温经汤。
(9)针对吐血症状,可以尝试以下药方:生地黄一斤洗净后细研取汁,其滓中再加入少许好酒,再次取汁至尽。同时,将附子一两炮制去皮后切片,放入地黄汁中用银器熬成膏,取出附子焙干。再将山药三两研成细末,与地黄膏混合制成梧子大小的丸状物。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时用米饮送服。此方来自《朱氏集验医方》的地黄丸。
(20)若肾气上攻导致项背无法转动,可尝试以下治疗:取大附子一枚(六钱以上),炮制去皮后研成细末。每次服用末二大钱,加入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再加入水一盏半和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除川椒后加入盐,空腹时服用。此方源自《本事方》中的椒附散。
(2)对于小便不通且两尺脉俱沉微的症状,使用淋闭通滑之剂无效时,可尝试以下治疗:将附子一两重炮去皮后用盐水浸泡,再与泽泻(不蛀者)一两一同锉散。每次服用四钱,用水一盏半和灯心七茎煎服。此方出自《普济方》的附子散。
(22)针对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的症状,可以使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进行治疗。该汤由麻黄(去节)、甘草(炙)和附子(炮,去皮)组成,用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药材煮汁成三升,分三次服用。此方源自《伤寒论》。(23)少阴发热,即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该汤由麻黄(去节)、附子(炮,去皮)和细辛组成,用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药材煮汁成三升,分三次服用,令病人发微汗。
(24)少阴下利,即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等症状,可使用四逆汤进行救治。该汤由大附子(去皮,切片)、甘草(炙)和干姜组成,加适量水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若出现面赤、腹痛、干呕或咽痛等不同症状,可相应加入葱、芍药、生姜或桔梗等药材。
(25)阴病恶寒,即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的体虚现象,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该汤由芍药、甘草和附子组成,加水煮成一升五合后分次服下。
(26)阴盛格阳,即病人躁热面饮水、脉沉、手足厥逆等症状,可使用霹雳散进行治疗。将大附子烧存性后研为末,用蜜水调服,以逼散寒气并使热气上升,汗出后即可痊愈。
(27)中风痰厥,即昏倒、口眼歪斜等症状,可用五生饮治疗。该方包含生川乌头、生附子、南星和木香等药材,加水煎煮后温服。
(28)风病瘫缓,即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和步履不正等症状,可使用神验乌龙丹进行治疗。该方由川乌头、五灵脂等药材研末后加龙脑、麝香温酒送下。
(29)风寒湿痹,即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等症状,可用香白米煮粥后加入生川乌头末慢熬适当后服用。或加薏苡末以增强疗效。
(30)风痫发作时,可使用猪心血和成的丸子进行治疗。将生川乌头和五灵脂研末后加入猪心血中制成丸子如梧子大小服用即可缓解症状。
(3)小儿慢惊发作时可用生川乌头和全蝎煎汤饮下进行治疗以缓解抽筋、涎壅厥逆等症状。同时注意分次服用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儿安全有效恢复健康。(32)小儿囟陷。将乌头附子(生,去皮脐)与雄黄八分共同研成细末,然后以葱根捣烂制成饼状,敷贴于囟陷处。(33)脚气肿痛。取生黑附子一个(去皮脐),研成细末,加入生姜汁调成膏状,涂抹于肿痛处。药干后再次涂抹,直至肿消。(34)多年头痛。将川乌头与天南星等分研末,以葱汁调匀后涂抹于太阳穴。(35)耳鸣不止。将乌头(烧作灰)与菖蒲等分研末,用棉花裹着塞入耳内,每日换药两次。(36)牙痛。使用附子一两(烧灰)与枯矾一分研末擦牙;或用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如小豆大,咬在口中;或用炮附子末纳入牙孔中,均可缓解牙痛。(37)虚寒腰痛。将鹿茸、附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同研末,加枣肉和成丸状,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时用温酒送服。(38)寒热疟疾。取附子一枚重五钱者,裹在面中火煨后去面,再加入人参、丹砂各一钱研末,加炼蜜制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发病前连服三丸。若药有效,则会有呕吐或身体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需再次服药。(39)水泄久痢。用川乌头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煮熟后共同研成丸状,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黄连汤送服。(40)阳虚吐血。将生地黄一斤捣汁加酒少许,同时以熟附子去皮脐后切片煮成膏状,取出附片焙干。再与山药三两研末,以膏调末制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时米汤送服。(4)白浊。取熟附子研末后每服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后温服。(42)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与当归等分研末后每服三钱水煎服。(43)痈疽肿毒。将川乌头(炒)、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后以唾液调涂患处并留头;药干后以淘米水润湿继续涂敷。(44)疔疮肿痛。用醋和附子末调匀后涂抹患处并保持药效;药干后再涂直至痊愈为止。(45)疥癣问题可尝试用生切川乌头煎水清洗患处以缓解症状;而手足冻裂时则可将附子去皮研末后用水和面调涂患处以促进愈合。附子,这一味辛性热的药材,不仅具有温里散寒、助阳行水、补火、止痛和局麻等多重功效,还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显著的兴奋作用。然而,附子的食用也存在一定的禁忌。它不能与半夏、瓜蒌、白蔹、贝母、白芨等食材同用,否则会产生药物相克反应。同时,附子还与蜈蚣相恶,需避免与防风、黑豆、甘草、黄芪、人参、乌韭等药材同用,以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