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温经典伤寒论三阴病证条文虽少,但字 [复制链接]

1#
<

六经辨证可以反映经络、脏腑的病理变化。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名方中医杯”中医经典传承大会今日推送条文——《伤寒论》“三阴病证”部分重点条文。

今日温习条文来自《伤寒论》

(条文来自《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01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02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03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04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05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06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07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08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09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10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