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风雅宋江南忆红袖识香 [复制链接]

1#
贵阳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news.sina.cn/gn/2017-04-26/detail-ifyetxec6600750.d.html
红袖添香,是个让人颇起情思的词,代表一种精致的生活情趣,深受文人喜爱。具体到“添香”这个动作,是否指抽出一根线香,往香插里一放,点燃即可呢?非也。如真的这么简单,“红袖添香”这个词也少了味道,变得寡淡了。线香要到元代才出现。线香出现后,焚香变得便捷,一个小小的香插即能解决问题。在《果老仙踪图》中,石壁悬生蟠桃一树,垂实累累。树下张果老皓首庞眉,褒衣博带,拄杖坐盘陀石。旁有仙女二人,一位添香宝鼎,一位执如意侍立。来看添香仙女,她正从一香盒中取出香丸,欲投入鼎式炉中。这香丸,才是“红袖添香”的“香”。气味各不掩盖香丸不是某一种香,而是合香。合香,或叫“和香”,是指将不同的香料以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经炮制、混合所制成的香品。西汉南越王墓中,共出土铜熏炉11件,其中有一件是四穴连体熏炉,由四个小方炉合铸而成,炉腹和顶盖均镂孔透气,可同时焚烧四种香料,香味混合。这也许是“合香”的最初雏形。《果老仙踪图》(局部)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何要合香呢?每种香料有各自的特性,阴阳燥湿利害贵贱各不相同,需要搭配使用以趋利避害。南朝范晔《和香方》首次提出了“和香”的名称,文中写道:“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零藿虚燥,詹唐黏湿。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柰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又枣膏昏钝,甲煎浅俗,非唯无助于馨烈,乃当弥增于尤疾也。”几百年后,南宋曾慥写了《香谱》及《香后谱》,他对香方的配伍颇有研究,首次以中医药方的“君臣佐使”和“七情合和”原则,提出合香时各种香料的配比原则。进而,南宋后期写《陈氏香谱》的陈敬,将合香的因由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医者则药,使气味各不相掩盖。”对香味的艺术创作合香是调香者对香味的艺术创作,一款好的合香需要反复的调和与调整,才能获得所需的特定香气香韵。合香所使用的原料,大致有三类:首先是构成主体香韵的香料,如沉香、檀香、降真香等;其二是用作调和与修饰的香料,如甘松、丁香、藿香、零陵香等;第三,是用作发香和聚香的香料,如龙涎香、麝香、甲香、龙脑等。所谓发香,即令各种香料成分均挥发出来。聚香,便是使香气尽可能留长。合香,并不像抓中药那么简单,将各种药材配伍完成就行了。一般来说,要先收集香材。按照“君臣佐使”和“七情合和”原则,并根据个人的品位,取到所要用到的香材。黄庭坚宋《制婴香方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香材不仅影响气味,还影响到焚香时间及出烟情况。比如:龙脑能降烟,海南降真香能聚烟,龙涎香既能聚烟又能延长焚香时间。草叶花瓣类草本香料烟气会大一点,木本香里油脂含量高的香料烟气就能小一点。合香香料用的不同,烟的颜色也会出现不同,有的褐色、有的灰白、有的灰中泛青等等。第二步,捣香。即研磨香材,这非常考验耐心与耐力。在《香乘》中,经常见到“入臼杵百余”“入臼杵千下”“再捣万杵”之说。放到现在能不能直接用电动打粉机呢?不可以,因为热处理会损耗香材的部分香气,得不偿失。捣香的作用是什么呢?“捣香贵于使众香咸于一体,麝滋而散,捣之使匀。沉宝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香材一定要捣得恰到好处。若太细,香一下子就烧没了;若太粗又气不和。若是水麝(麝的一种)、龙脑香之类,必须用专门的器具来研磨。第三步:炼蜜。研磨后的香材,要用炼过的蜜来做黏合剂。炼蜜是对未经加工的生蜜进行炮制焠炼。其实,蜜的作用远远不只是“粘合剂”,它本身有香气,又能将各种独立且不同的香气交融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未经加工的生蜜含有大量的水气和杂质,炼蜜能使蜂蜜“出尽水汽,经年不变”。炼蜜的难度在于火候的掌控。所炼时间不够,水气不曾出尽,香品在保存过程中会发霉长毛。但若炼过了,则有焦气,破坏整体香韵。要炼到浓缩成小珠状、且滴水不散程度,但也不可太过,过于浓稠和香则不匀。炼好的蜜,需晾凉方可使用。一是因为合香中的龙脑、麝香、沉香等香料,高温会损耗它们的香气;二是热蜜倒入香末,会使整个香团变成“面疙瘩”。这个做过面食的人都有体会。第四步:揉香。捣炼好的香泥,需得手工搓揉。要反复揉捏,直至香泥无裂、不粘手为止。然后,捏制成自己喜欢的造型,或香丸、香饼,或脱模具为微小的花型、叶型、如意型等。要留意每种合香的特性,有的适合做香丸,有的适合做香饼,大小厚薄也有讲究。蜜丸的大小有如梧桐子、大豆、芡实,之所以不能大颗粒,是为了熏香时能被炭火熏透,发香更彻底。最后一步:窖香。我一位热爱古珠的友人,用做珠子剩下的棋楠香屑,在隆冬时节定制了一批线香。我欲取时,她说不行,还得窖藏,要待来年梅雨天才能拿出来用。终于等到梅雨天,一柱点燃,但见香烟袅袅,香氛清幽甘凉,穿透力十足,十分受用。香品制好后,各种原料还未充分融合,有燥气,香韵出不来。因此要放入干净的瓷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根据合香配方不同“窨月余”“贮磁器,地窨一月”“磁器封,窨二十日”、“磁盒封窨一月许”“入新磁罐内,封窨十日”等等。“隔火熏香”香渐散《听阮图》宋李嵩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隔火熏香”是合香唯一的使用方法。“隔火”,即是用一个片片将香丸、香饼与炭火隔离开来,避免香品直接接触炭火。隔片需传热性好、美观实用。常用材质有陶片、云母、玉、银、石、瓷、铜等,《香乘》中提到“玉钱”、“银叶”、“玉片”,很是奢华。南宋胡仔在《春寒》写道:“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涎香渐消。”虽然“隔火熏香”不如“直接烧香”来得直接,但这种“只闻香气不见烟”的品香方式,却能使香品的香气释放得更加舒缓,香味更加醇和宜人,有种悠然自得的境界,颇有“红袖添香伴读书”的情趣。这是两宋时期最为流行的高雅细致的品香方式。“合香”,不仅仅是按香方做出来的香品。当焚香时,周围的人、树、花,所处的季节、天气、时辰,自己的年龄、心情、身体状况等等,都是“合香”的要素,不同时间闻到同一款香,感受也是有差异的,一期一会,世当珍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